讲座主题:基于结构的非阿片受体镇痛活性海洋多肽结构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讲座时间:5月31日(周二)下午2点
特邀嘉宾:于日磊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直播地址:,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直播间,打开后记得收藏哦
报告内容
我国目前有3亿人遭受疼痛的折磨,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遭受疼痛的人口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疼痛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造成了一定社会问题。目前阿片受体镇痛药物依然是临床治疗疼痛的一线药物。然而阿片受体镇痛药物存在严重的成瘾性与耐受性,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报告围绕不引起成瘾性与耐受性的新型镇痛药物作用靶点α9α10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结构与功能,向大家展开介绍海洋多肽芋螺毒素作用机制、结构优化与成药性评价等研究工作。
借助cadd,于老师课题组成功地获得新型芋螺毒素类似物,此新型芋螺毒素类似物对人源α9α10 nachr的ic50达到4 μm,活性高于进入临床i期研究的rgia4,并且该类似物在动物体内具有强效镇痛活性,且不具有成瘾性,该类似物在新型镇痛药物开发具有巨大潜力。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成为药物发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本次报告还会给大家介绍“如何利用maxflow分子模拟与人工智能平台发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
² 计算模拟和人工智能专家
可基于,面向创新需求,利用先进的模拟技术进行方案辅助设计、先导化合物筛选或优化、作用机理分析,并快速搭建、优化和验证针对不同微观尺度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显著提高研发效率与成功率。maxflow将各种算法封装为组件,通过连接不同的组件,计算模拟专家可在maxflow中构建工作流,从而灵活配置和自动执行由简单到复杂的模拟计算、机器学习以及两者混合的各类任务,匹配每一个研发需求。
² 作为创新主体的实验科学家
可以利用已部署的模拟apps来快速发现高效的先导化合物,以可视化的角度解析与靶点的相互关系。通过成熟的ai预测模型apps来探索分子成药的关键因素,从而加速药物的发现与开发的整体进程。
特邀讲师:于日磊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1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3月到2014年9月,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0月起,加入在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研究方向为海洋多肽先导分子的发现、结构优化、作用机制研究与成药性评价。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5篇,包括mol. cell、mlife、pharmacol. ther.、j. med. chem.、brit j pharmacol等专业top期刊10余篇,被nature、cell、chem. rev.等引用与关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及以子课题负责人身份参与国家重点专项深海毒素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pct专利2项,授权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应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10余次,获得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位2)。
研究领域
· 芋螺毒素的结构优化、化学修饰与作用机制的研究:α芋螺毒素选择性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固定相多肽合成、核磁共振等技术对芋螺毒素的结构进行改造与化学修饰以提高它的活性、稳定性与选择性 ;
· 抗肿瘤环肽的设计:自然界存在具有抗肿瘤活性多肽片段,它们的稳定性差,容易被降解,主要采用多肽嫁接技术,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片段嫁接到已知具有稳定结构的环肽中,以提高它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与抗肿瘤活性;
· 计算机药物设计与膜蛋白受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